您目前的位置:首页 - 资讯中心
行业动态

警惕把专利搞成新的“面子工程”

浏览 2607 次 发布日期:[ 2013-3-13 ] 字号:

企业要“利益”,制造垃圾专利;政府要“面子”,鼓励垃圾专利——
警惕把专利搞成新的“面子工程”

     代表委员访谈

    “每个发明专利有20年维持期。我调查过一个GDP过万亿的省级地区,去年一年维持满20年的发明专利只有9件,可是这个地区每年要申请6万件新专利。”一个省级知识产权局的数据,让天津市工商联副主席左晔委员惊讶不已。

    企业千辛万苦地申请专利,到头来为何无心维护?一番走访和调查之后,左晔发现,在一些城市,政府出现了一种“专利GDP”冲动。不少企业为了获得政府项目而申请专利,专利成了一些城市新的“面子工程”。

    企业要“利益”:瞄准政府项目经费制造垃圾专利

    不久前,一位专门做专利的律师朋友向左晔抱怨了一件事。他们代理的很多专利申请单位,在通过审查获得授权后,居然放弃领取专利证。

    “很多地方政府,为了鼓励企业申请专利,给出优惠政策。只要企业申请专利,就给予申请费报销。当然,不报销授权维持费。”听完朋友的叙述,左晔明白了,“很多企业为了完成申请数量,粗制滥造了许多垃圾专利。拿到钱之后,专利对企业毫无用处。他们何必自掏腰包交钱维持?”

    “我认识一家企业,专门成立了‘专利经营部’。这个部门的任务就是申请专利,再通过专利申请项目,目标瞄准了政府的项目经费。”左晔告诉记者,这家中小型科技企业,去年一年申请专利160项。按当地政策,专利每年超过100件,申请费全部由政府买单。

    “这家企业老板直截了当地对我说,不管是科委、发改委、经信委,只要合适的项目,企业就拿专利往进套,反正是无本的买卖。”左晔无奈地说,“这家企业2013年专利申请计划突破200项。无论8小时之内还是之外,无论在研课题之内还是之外,只要撰写的专利通过申请受理了,就兑现一定的奖金。”

    政府要“面子”:下达硬性指标鼓励垃圾专利

    花钱制造了一堆垃圾专利,政府为何还乐此不疲呢?左晔从那位律师朋友那里找到了答案。

    在一些城市制造专利成了一项新工程。一些地方政府,为了完成年度专利申请数量,在全国各省市中排个好名次,就向所属企业和科研单位下达硬性指标。

    左晔告诉记者,为了鼓励企业申请,政府实施了各种激励政策。在这样的冲动中,这些地区每年都在增加专利申请数量上投入了大量经费。

    为了拿钱,企业制造垃圾专利。在申请完成后,自然不愿花钱维持专利,更谈不上转化应用。

    “高档餐馆里的浪费很容易看见。这种垃圾专利的浪费却是隐性的。”左晔告诉记者,在他调查的某个地区,去年专利申请总量是6万件,今年有望突破8万件。

    对于不足10项发明专利维持期满20年的现实,左晔坦言,“这说明有效专利太少了、我们的专利没有发挥作用,被浮夸和面子绑架了”。

    改变双输局面:调整资助导向在产业化上下工夫

    “这造成了政府和企业‘双输’的局面,一片虚假繁荣景象,对企业创新和城市发展没有任何益处。就像一副慢性毒药,副作用会逐渐显现。”

    在左晔看来,清除垃圾专利,要使用政策和经济手段。各地政府要统筹谋划,科学设计,重点提升专利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,从注重数量向质量转型。

    面对垃圾专利充斥的现状,他建议,各地应开展全面的有效专利状况及产业化情况调查,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持专利产业化、应用化的实施细则。

    一件专利的产生,要经过申请、受理、审查、授权、维持、转化几个环节。在左晔看来,要及时调整专利的资助导向,从重点资助申请环节调整为重点资助专利维持环节,特别是在产业化上下工夫。

    消息援引:中国报道

【关闭本页】

下一个:中国工商将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上一个:浅析商标侵权案件的查处难点及对策

Copyright @ 2023 贵州华信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

贵州华信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:1838122297@qq.com  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黔ICP备2022002462号
未经贵州华信商标代理有限公司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
网站访问量:

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075号